《銀河補習班》太熱了,引發了媒體、影評人士和廣大家長的熱烈評論。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模式?什么才是孩子終生受益的知識?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看完這場電影之后,絕大數觀眾都陷入了沉思……
《銀河補習班》重點講的是初中到高中階段的教育。其實,中國教育需要改變的,不僅是K12階段的應試教育模式。中國的學前教育方式改革,也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對將近1000個孩子從幼兒期一直到少年期進行了長期跟蹤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人在17歲所達到的智力水平為100%,那么兒童在4歲時已具備了其中的50%,4~8歲期間獲得30%,而8~17歲這一階段只增加了20%。換言之,人生最初的4年,智力的發展等于隨后13年。布魯姆的研究說明,學前教育非常重要!
既然學前教育這么重要,那么學前教育應該采用什么模式?什么學習方式適合3-6歲小孩子?我們從網上找到一些關于德國的學前教育模式的介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借鑒。
德國是世界上誕生第一個幼兒園的國家,第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理念也是在德國起源。德國的幼兒園是以兒童為中心的,他們不斷在問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并圍繞這個問題開展教學活動。
20世紀60年代未,德國社會也對學前教育模式有過激烈的討論:是應該以游戲為中心,還是應該以學科學習為目的。當時,德國的研究者對50間以游戲為中心的幼兒園和50間以教授知識為中心的幼兒園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提前學習的優勢最多只能保持到孩子4年級,從4年級開始,提前學習的孩子成績出現直線下滑,特別是在閱讀和數學方面有明顯的劣勢,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齡的孩子。這個大規模實驗的結果出來之后,德國政府緊急叫停了學前教育改革計劃,要求所有的幼兒園必須以游戲為中心,不得提前教授知識。
德國的學前教育研究證明,提前教育的優勢只能保持到小學4年級左右,但造成的傷害卻會影響深遠……
CCTV資深紀錄片導演朱春光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德國“制造”的孩子》,紀錄片里面介紹,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目標與方案一般是幼兒園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自主決定的,多以游戲形式的項目為主。德國的幼教工作者認為,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和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天性。
德國早期教育的范疇非常廣泛,著重于學習禮貌舉止,社會公德交通常識,生活常識,培養自理能力動手能力閱讀習慣。并且學習方式不是課堂灌輸式,而是在游戲活動中自由進行。相比于中國的學前教育,德國學前教育更加注重孩子品質的培養,包括規則意識、愛心、自理能力、堅強、尊重、禮貌、誠信、自信和合作等。
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看完《銀河補習班》真的感觸良多,特別深刻的感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世界觀、價值觀,乃至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重視自己的榜樣作用。
關于孩子的教育,我對自己小孩的要求很簡單,只有兩點:第一,要有健康的體格。第二,要有健全的人格。至于兩個孩子喜歡學什么,以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吧,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關于學前教育方式,我主張從孩子愛游戲、愛運動、好奇心強的天性出發,通過游戲化的學習方式去啟發孩子的探究精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通過游戲化的運動方式去鍛煉和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為孩子日后成長道路上迎接挑戰和承受挫折,打下良好基礎。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學習是貫穿人的一生,永不停止的事情,而不僅僅是幼兒園到大學這個特定的階段。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去開展學前教育,還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